手机版 | 网站导航
东方科技网 综合 >

世界球精选!枇杷变成“致富果”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恩施晚报 | 2022-06-29 05:57:25

全媒体记者赵盛迷 通讯员向友铸

村民手捧着成熟的枇杷。通讯员向友铸 摄


(资料图片)

漫山的枇杷。通讯员向友铸 摄

市人大代表任世林(右二)查看水果质量。通讯员向友铸 摄

夏天的风拂过恩施市三岔镇茴坝村的山山水水,带来了暖意,也催熟了枇杷,充足的光照让这漫山金黄的鲜果越发甜蜜。它们引来了游人,致富了农户,成为果农手中的“金钥匙”,打开了致富的门路。

党建引领,让枇杷“进山入地”

在枇杷种植上,茴坝村坚持党建引领,采取“党支部+枇杷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党支部和党员成为合作社经营发展的主力军、先进技术的示范者、群众致富的领路人。

“镇上马上要进行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了,我们村能不能摆脱‘穷帽’,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几年前的一次碰头会上的一项常规议程,没想到却成了脱贫致富的关键转折。

“我们村气候温暖湿润,适宜枇杷生长,村民种的枇杷,长势不错,我们能不能发展枇杷产业。”村党支部书记王宏受到启发,决心把枇杷作为主导产业,引领乡村脱贫振兴。

王宏和恩施市交警大队驻村工作队多方联系,成功引进市场主体,没想到村民们却不干了:“种植枇杷幼苗至少要三四年才能有收获,我们就靠着这点地带来收入,这期间哪来的经济收入?”

为彻底改变村民的观念,王宏带领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好不容易逐渐走上正轨时,没想到市场主体的资金又出了问题。”回忆起发展枇杷种植的过程,王宏不禁感叹,“万事开头难,过程更不易。”最终,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决定让村民自我监管、自负盈亏,同时抽调专人负责教授剪枝、施肥等技能,才确保枇杷“入山落地”。

能人带动,让枇杷“出山进城”

“今年枇杷卖得好全靠小林,他帮我们做宣传、找客户。我们今年收入还不错。”看着枝头的果实被卖得一颗不剩,果农脸上笑开了花,由衷地对小林竖起了大拇指。

眼下,正是枇杷成熟上市的季节,在道路两旁,黄澄澄的枇杷成为一道风景的同时,却也成了果农心上重重的负担。村民杨后钊种了80多株枇杷树,现在已经成熟了,预计产量有2000多公斤。但是茴坝村离恩施城区单程一个多小时,基本没人来买,都挂在树上了。

在知道枇杷滞销后,市人大代表任世林化身枇杷推销员,利用自己在外经商的优势,通过朋友圈、网络直播、活动现场推销等方式,为家乡的枇杷做起了宣传。

订单有了,但由于村里大部分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导致采摘和送货成了新难题。“水果不像别的商品,它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为了让枇杷尽快出售,任世林用自己的小车免费运送枇杷,更是自掏腰包租下好几辆小货车,昼夜不停地往外运送。

“今年枇杷总共销售了5000多公斤,除去开支,能实现收入10多万元。这都是村‘两委’和小林的功劳。”村民江灿宣激动地说。

“我既是党员,也是人大代表。我要尽我所能为群众服务、解难帮困。”任世林说道。

有效管理,让产业提质增效

“村民鲁世雄的枇杷园里栽满了枇杷树,打开树上密密麻麻的果袋,黄澄澄的枇杷犹如一颗颗“金元宝”惹人喜爱。

“这两年,我们的枇杷开始大量挂果,销量还可以,去年卖了8000多元。”鲁世雄说,今年为了让枇杷更加饱满,他特意购买果袋为枇杷进行了套袋管理。

种枇杷能收入10多万元,这在过去,鲁世雄做梦都不敢想。他说:“我有10多年的枇杷种植经验,过去受品种、市场、储存等诸多因素影响,种枇杷并不挣钱,有一段时间,我还外出打过工。”

改变发生在2018年,家乡枇杷产业的发展势头让他坚定回乡种枇杷,面积由原来的几棵树扩大到如今的十几亩。在他的带动下,20余户果农也开始发展枇杷产业并逐步形成规模。

今年,他家的枇杷已经成熟,预计产量有近3000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销售,预计能收入6万元左右。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一区一品’的特色优势,加大投入形成集枇杷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立体养殖、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农特产品展销、观光农家乐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休闲园。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充分挖掘枇杷药食同源的文化,将枇杷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进一步拓宽提质增效的渠道。”王宏说。

关键词: 预计产量 时间限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