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多烧钱,如今“收割”就有多猛。
媒体报道,共享单车在多地悄然涨价,有的地方1小时的骑行费已涨至6.5元,比公交、地铁还贵。
【资料图】
想当初,各路资本疯狂布局,街头赤橙黄绿青蓝紫,什么色调都有,被奉为一道靓丽风景线。不可否认,它的登场,让出行更为便捷,选择更加丰富。为了吸引用户,一些运营企业还掏腰包补贴用户,抢占市场的那股拼劲令人难忘。
几年拼杀下来,该出局的折戟而归。于是,曾经的风景线变了一个模样,大街小巷俨然一地鸡毛,各种无人管理的共享单车“尸横遍野”,令人厌恶。经过清理整顿过后,才清爽一些。无序之后,迎来规范有序发展。挺过来的几家企业,掌握了市场绝大部分份额,这使得它们在定价方面具有较大的话语权。
资本的本性天生逐利,涨价是必然选择。再说,共享单车的维护、运营和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包括维修、充电、清理等各项工作。综合考量下来,通过涨价弥补成本,也无可厚非。但怎么涨、涨多少,应该多听听各方声音,平衡各方利益,争取到最大共识。
从目前媒体披露的情况看,涨价很随意,基本是“一手遮天”。
想怎么涨就怎么涨,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业内人士就指出,受影响的不仅仅是用户,还包括同行。对于用户来说,涨价可能会减少其使用频率和选择共享单车的意愿,进而影响到市场需求。对于行业来说,价格上涨也可能会导致竞争局面的改变,导致恶性循环。
共享单车最初依靠资本的补贴完成原始积累和原始用户积累,走完第一步之后,必然回归正常商业逻辑。涨价,逻辑没错,但“吃相”应该优雅一些,让用户理解、接受。如果不顾用户感受,必然得罪“上帝”,最终吃亏的还是企业。举个例子,人们要喝牛奶,但不会自己养头奶牛。如果某一天,牛奶成为了奢侈品,远超消费能力,结果会怎样?要么不喝了,要么真的去养头奶牛了。真要走到那一步,没有赢家。
靓丽的风景线,要努力让其一直流动下去。共享单车运营企业,不能只有烧钱、涨价这两个老把式,而应该多一些创新思路,在价格与服务质量上找到更好的平衡点,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经济和可持续的出行方式。同时也让自己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分享一杯羹,形成多方共赢的格局。
回头看看,当初涌现出来的共享雨伞、共享健身房、共享玩具……还有几个活着?如果还有一口气,恐怕也是苟延残喘。风口来时,谁都能飞。资本退潮,大浪淘沙,还活下来的共享单车,要珍爱自己,把握好机遇,不要沦为下一轮行业洗牌的牺牲品。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告诉我们,如果持续涨涨涨,说不定涨价之路就是死亡之路!
昆明日报评论员
责编:苏昊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