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曾维明 杜玉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净手、温器、投茶、注水,一片片纤细如针的茶叶在水中尽情旋转身姿,逐渐饱满丰盈。芽叶舒展,缓缓下沉,茶汤随之变得青绿明亮、清香四溢。茶汤漫过咽喉,滋味回甘,令人倍感春之气息。
4月3日,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恩施蓝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加工厂内机器轰鸣,来自武汉、荆州等地的经销商络绎不绝,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恩施蓝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子祥加紧生产,赶制经销商1960万元的订单。
藏在深山里的茶叶,如何让经销商抢蓝焙订单?蒋子祥说,茶者,具传承之使命。11年坚守,蓝焙赢得市场的核心密码是匠心制作。
蓝焙员工在摊青鲜茶。全媒体记者曾维明 摄
非遗传承源自1300年前唐朝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传承自唐朝的蒸青工艺,针形的外形制作技艺由蓝氏于清朝康熙年间首创。
2014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艺成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蒋子祥介绍,恩施玉露是中国传统名茶,因其香鲜爽口,外形紧圆光滑,色泽苍翠绿润,毫白如玉,故名“玉露”,也是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是中国蒸青绿茶的典型代表。
2012年8月,蒋子祥创办了恩施蓝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打造“蓝焙·恩施玉露”品牌。经过11年创业,蓝焙茶业从一个小企业,成长为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身着唐装,戴着墨镜,86岁高龄的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第十代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对蓝焙的坚守赞不绝口。“就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传承下去,坚守传统就是最好的传承。”
经销商体验恩施玉露手工制作。全媒体记者杜玉婷 摄
茶叶品质源自匠心制作
“我们建有机茶园,监控茶叶生长,茶叶实现了可追溯。”蒋子祥说,相对于加工来说,恩施玉露制作工艺揉搓工艺繁复而艰辛。
摊青、蒸青、搧干水汽、炒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焙火提香、拣选9道工序,所制成的茶叶外形紧圆、坚挺、色绿、毫白如玉。
蒋子祥立于焙炉旁,双腿微曲,一双手掌抱住茶团往返铲推。整形上光环节,蒋子祥“搂、搓、端、扎”四种手法交替使用。茶叶的形态,最终被双手揉搓成根根形似松针、条条紧细挺直的模样。
“碧云喷鼻薄兰芷,绿笋舞杯流华醇。”恩施玉露具有干茶翠绿、茶汤嫩绿、叶底青绿、滋味鲜爽的品质特点。茶叶在水中翻转、绽放,芽叶舒展如初,叶底色绿如玉,汤色嫩绿明亮。
青翠欲滴的茶园里,楚茶推广大使左晓峰和他的团队通过手机直播蓝焙恩施玉露,讲述蓝焙故事。“喝茶是简单的事,喝的是清茶一杯,品的是人生百味。”他说,蓝焙的品质,坚定了他的信心,他和蒋子祥签了160万元的订单,通过互联网让蓝焙飞出大山。
和左晓峰一样,更多的经销商看准了蓝焙品质纷至沓来。“我们用10年时间苦练内功,从茶叶种植、加工等方面坚守传统,坚持做一杯好茶。”蒋子祥说,只有茶好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
不只传承,还有创新。“以前的茶汤多是墨绿色,如今是翠绿和嫩绿,观感更好,口感更舒适。”蒋子祥说,创新让蓝焙的品质更优。
当地茶农正在摘茶。全媒体记者曾维明 摄
乡村振兴源自融合发展
一垄垄茶田顺着山坡铺排开来,茶农们背着背篓来往穿梭,辛勤采茶。阳光、茶农、桃花、绵延的茶山和点缀其间的民宿,好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蓝焙玉露桃花园”是蓝焙的茶叶种植和生产基地。蒋子祥说:“我们不仅做茶,还有民宿可以接待游客,通过企业发展,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蓝焙公司现有白杨坪洞下槽、沙地秋木与白果龙潭坝三个产区,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8000余农户一起种茶,制茶。
如今,慕名来白杨坪洞下槽休闲旅游,体验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的游客更多。“去年,我们民宿收入在60万元左右,今年预计突破100万元。”蒋子祥说,游客越多,我们的茶就走得越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