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起垄的土地。全媒体记者明磊 摄
专家田间指导打孔。全媒体记者明磊 摄
【资料图】
全媒体记者明磊 通讯员曾凡忠
“这几天种了多少亩种薯?”4月3日,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恩施综合试验站站长高剑华给建始县牧新林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礼东打电话询问。
“已经种了40多亩。”徐礼东答。
“如果有技术方面的问题,请随时联系我们。”高剑华说。
徐礼东和高剑华的“缘分”,还得从“小金豆”——“马尔科”脱毒种薯说起。
施肥、起垄、覆膜、打孔、栽种……3月31日清晨,建始县龙坪乡龙潭坪社区二组姜家槽一片刚整理过的田地里,村民们正在农技人员指导下播种“马尔科”脱毒种薯。
“趁这两天天气好,大家抓紧时间,争取把这里11亩地的种薯种完。”徐礼东在田间给大家鼓劲。
“按Z字形打孔,种薯行间距在30厘米左右,这样种出来的土豆大小合适,价钱也高。”建始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负责人阳军下地指导村民打孔。
龙坪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喻明介绍,龙潭坪社区平均海拔1460米,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为推广“薯玉+X”带状复合种植提供了支撑。
“薯玉+X”即4行马铃薯套种1行玉米,再加上“薯玉”收获后种包菜或其他高山蔬菜,从而实现一年三熟平衡增产增效。
此前,乡农技人员就种薯播种和田间管理技术等对村民进行了培训。
“如果规范化种植,一年一亩地轮作,至少可收获‘马尔科’土豆2000公斤、玉米400公斤、包菜3000公斤。”喻明说。
前些年,龙坪乡种植中药材、辣椒者居多。近两年,随着避暑经济的发展,游客对马铃薯需求量增大,全乡种植1万多亩多个品种的土豆,其中“马尔科”约4000亩。
“去年夏天,‘马尔科’受到避暑游客的青睐,很多农家乐进百把斤土豆一两天就卖完了,那时我就想组织大家扩大种植面积。”徐礼东找到州农科院马铃薯研究专家,咨询高山种植“马尔科”的相关问题。
“虽然专家说现在不少土豆新品种在抗病能力、产量等方面比‘马尔科’有优势,口感也和‘马尔科’差不多,但我们还是决定种植‘马尔科’。”徐礼东说,因为它是老品种,有独特的味道,很多人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州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副所长、正高职高级农艺师吴承金说:“常言道,高山的洋芋、低山的苕,就是由于高山昼夜温差大,更有利于营养物质向薯块转移和储存。因此,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种植的土豆口感更好。”
吴承金说,眼下正适合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播种土豆。等出苗后,要及时追肥、除草、培土,加强田间管理,做好晚疫病防控……他表示,只要种植户有需求,州农科院的专家会随时提供相关技术咨询服务。
据介绍,马铃薯老品种“米拉”又称“马尔科”,是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于1961年从当时的东德引进的优质品种。2022年,全州种植马铃薯160万亩左右,其中“马尔科”约占40%,高山区域种植面积约占全州的35%。
高剑华说,随着脱毒种薯和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马尔科”的产量和品质稳中有升。相对新品种而言,虽然“马尔科”田间晚疫病防控压力较大,但随着以“马尔科”等品种为典型代表的“恩施土豆”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单价持续上扬,使更多的人愿意种植这个“小金豆”。
“上个月,我们几个乡亲共同出资租赁100亩地,用于‘马尔科’示范种植。”徐礼东说,合作社购买了种薯、有机肥等物资,免费提供给种植的村民,并承诺全程提供技术服务,对收获的“马尔科”进行收购。如果行情好,明年起合作社将带领村民逐年增加种植面积。
“大家有一个心愿,希望采用传统农耕手法、绿色标准栽培技术种植的高山‘马尔科’,9月份收获后靠品质一炮走红,再优中选优,通过电商平台能卖出好价钱。”龙潭坪社区党总支书记李连平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