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东方科技网 综合 >

“凤头”昂首蹚出致富路 环球速看料

恩施日报 | 2023-03-29 13:49:38

全媒体记者 牟凡 通讯员 田方明 谭 娟


(资料图)

“老向,给我准备20吨凤头姜,我过两天来拉。”3月20日,来凤县绿水镇香沟村村民向士万接到长沙老客户王总的电话。“没问题,马上给你准备好,都是10年的老客户了,我相信你。”向士万回答。

向士万种姜30多年,经历过凤头姜种植的起起落落。

2007年是来凤县种姜的高峰期,种植面积达5万亩。但是从2009年开始,整片整片的姜田感染姜瘟病,田块犹如被野火燎过。一株发病,很快扩散,雨水流到哪,姜就烂到哪。香沟村姜农受到严重影响,不少人放弃种姜。

关键时刻,绿水镇党委、香沟村党支部挺身而出,四处联系专家解决姜瘟病,蹚出一条支部引领、党员带头、产业兴村的路子。

省农科院专家多次到来凤县实地把脉问诊,该院生物农药中心2015年在香沟村等4个村建起凤头姜示范试验基地,推广姜瘟病绿色防控技术,为土壤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2018年,香沟村四组姜农周文华听从省农科院博士胡洪涛建议,采用绿色防控技术修复姜田,种出的姜品质好、抗病害能力强,他家种姜面积也从7亩扩大到30亩。

向士万也于2018年成立来凤县向维生姜种植专业合作社,之后又陆续建起10个地窖、一个100吨冷藏库。

向维是向士万的儿子,主要负责在外跑销售。“去年销售生姜15万公斤,今年已销售生姜10万公斤,销售额达400万元。”向维一边炕种催芽,一边介绍。

支部引领产业发展,党员不仅成为群众主心骨,也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近年来,香沟村党支部结合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姜种植,党员带头种、群众跟着种,大家抱团发展,全村种植凤头姜600亩。

生姜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该村党员向世文、周行权、李海生等人积极发展生姜产业,夯实家底,家家因姜而富。村集体也种了8亩凤头姜,收入近20万元,带活了村集体经济。有党员示范,效益又好,该村一半农户种上凤头姜。

3月28日,在香沟村村委会,姜农围住老党员、种植大户向世文学习种姜技术。

“要想种好姜,必先选好土。”向世文说,生姜喜阴,种姜首选地势平坦的半阳半阴农田,采取水稻和生姜三年换茬轮作,可实现农业收入不断档。

“炕种催芽不好掌控,不太适合大面积种植,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村民问。

“如果种植面积较大,可采取土坑增温法为种姜催芽,挖深坑,一层姜、一层薄土。”向世文答。

“作为老党员、致富带头人,自己富了还要带领群众富,不能有私心,技术上只要有人问,我都是倾囊相授。”向世文说。

雨过天晴,气温稳步上升,正是翻土起垄种姜的好时节。油菜花、桃花、李花在田间地头盛开,各色花朵争相点缀春天,土地平整,屋舍俨然,田园风光甚是吸引人。向维的生姜种植基地里,10余名姜农穿梭于整齐的田垄间,打沟、施肥、埋姜种,各道工序有条不紊,一派春种繁忙景象。

“今年种了48亩,只要不遇上极端灾害天气和病害,全年纯收入可望达到70万元。”向维高兴地说,“我还不是党员,但我妹妹向海燕是党员。作为党员家属,我更要带头干,希望能尽快带着合作社社员都致富。”

凤头仔姜品质优良,脆而无筋、鲜嫩多汁、辛辣适中、美味可口,颇受市场青睐,在重庆、成都、武汉、长沙、杭州、上海等地供不应求,袁隆平院士曾亲自为凤头姜题词,成为载入农学教科书的珍贵品种。

生姜种植在给种植户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为群众提供了就近就业岗位,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合作社支付农户每亩土地流转费500元,农户在基地务工每天收入100元,农户有了双重收入,更激发了群众与种姜专业户双向奔赴的内生动力。”香沟村党支部书记李世林说。

“7月再到香沟来,那时的仔姜刚上市,请你品尝仔姜炒腊肉,那是鲜香无比。”李世林向记者发出邀请。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