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卢树彬 张祖芬
3月2日,恩施市崔家坝镇鸦鹊水村马铃薯种植基地笼罩着层层薄雾,村民或翻耕土地,或打坑起垄,或施肥下种,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资料图)
“过去播种马铃薯,全村老小齐上阵。”种植大户苏良国说,“如今有了旋耕机、起垄机,种地轻松多了。今年,我申领了2000公斤马铃薯种子。”
1月以来,崔家坝镇组织村民投入拖拉机、小型起垄机、小型旋耕机等山地农机设备600台次,完成马铃薯种植2万余亩。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恩施市充分发挥惠农政策和农业技术引导作用,助力农业生产。
“从200米到1800多米,恩施市的农村海拔相差较大。”恩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建国说。农业部门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对购买小型农机的农户给予奖补,仅今年就下拨了19万元购置资金。
农业机械助力高效田管作业的同时,农技人员也深入田间指导生产,为夏粮丰收夯实基础。
“我们会根据不同地域海拔高度确定种植时机。”2021年7月,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曾新华博士带着科研团队和“硒滋圆2号”来到海拔900米的斑竹园村,进行食用油菜薹试点种植研究。
“今天已运走了3000公斤,菜薹供不应求。”浩宇翔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金说。200亩富硒油菜薹已销往武汉、上海、厦门等地,成为餐桌上的美味。
“未来,我们还会在海拔1200米区域推广种植夏季油菜薹。”曾新华说。他博将和团队一起,把山区潜力转化为振兴动力,在恩施这片土地上打响“硒滋圆2号”品牌。
“垄底宽度两尺多,六寸高度不会错,垄面最窄一尺五,土润不雨就覆膜。”崔家坝镇农技人员王进将马铃薯种植技术编成顺口溜,方便村民记忆。他的手机里有一套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村民只要拥有智能手机,就能安装这套系统进行监测,提前做好晚疫病应对措施。
“把主干薹掐去,利于油菜分蘖发枝,提高产量。”“行垄要起高一点,利于沥水保温。”开春以来,崔家坝镇3支科技志愿服务队的112名农业技术人员拿起大喇叭,以田间会诊、现场示范等形式,到田间指导生产,成为春耕备耕过程中的“科技保姆”。
开展30次农技培训,全镇500余人受益。“参加完镇上的培训后,我在自己的田里进行实验。”科技示范户司马子荣讲述种马铃薯的诀窍。学习、实践、记录、总结、改良……循环往复中,司马子荣从马铃薯种植大户变成了技术种植强手。
成为科技示范户的司马子荣,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周边67户村民拉进马铃薯种植群,与大家一起分享种植经验,交流销售渠道。
将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先进技术搬到田间地头,崔家坝镇并不是个例。
“组织植保无人机、电动喷雾器等农业机械分海拔区域作业,对12万亩油菜基地追肥,完成18万亩冬马铃薯种植……”王建国说。恩施市下派农技人员2000余人次,开展培训110余次,在春耕备耕中把“藏粮于技”落到实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