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绪开 通讯员 刘友春
“抱团取暖,村级发展更有盼头!”3月6日,宣恩县珠山镇东门关村党总支书记李白平说,该村联合融城社区、和平社区、玉龙社区、狮子关村成立城乡融合发展有限公司,承接社区服务、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公路绿化养护等生产、生活服务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0余万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去年以来,宣恩县为适应农村基层治理需要,深化村(社区)干部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以岗位为基础、报酬相配套、制度作保障的“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全面推进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
“岗位+等级”激活“源动力”
“在村里工作20年,切实感受到党委政府对村干部的关爱越来越多。”宣恩县珠山镇狮子关村党总支副书记周武详说。
宣恩县综合考虑人口数量、发展水平和服务半径等因素,科学设置干部职数、岗位等级、基本薪酬,实行总量控制、员额管理,提倡“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定员补贴干部兼任驻村辅警、民兵连长等职务。建立在职村干部基本补贴正常增长机制,统筹设置正职、副职、委员三类岗位18个等级序列,形成职业发展体系。
“县级财政再困难,我们也决不会在村干部待遇上打折扣。”宣恩县委主要负责人说,实行“三岗十八级”薪酬管理体系后,宣恩660余名村“两委”干部享受到了专业化带来的待遇提升。
“激励+保障”激发“新活力”
提高了“硬待遇”,更要做好“软保障”。
宣恩县修订完善村“两委”干部管理办法,持续落实政治激励、福利待遇和配套奖励,加大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招录(聘)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力度,明确面向村(社区)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比例一般不低于招录总数30%,把905名村(社区)“两委”干部纳入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政策补贴范围,全覆盖组织村(社区)“两委”干部健康体检,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在此基础上,宣恩县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统一核定、集中划拨经费,配套制定村级集体经济绩效考评奖励措施,引导村(社区)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集体经济,对年度内经营性收益5万元以上行政村,按照25%至35%比例提取奖励资金,激发村(社区)干部主动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干劲。
宣恩县珠山镇东门关村由原茅坝塘村、界直岭村、土鱼河村合并而成,村内多处土地和房屋资源闲置,该村积极盘活村委会旧址等资产,争取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高山民宿,采取“集体经营公司+市场主体”运营模式,村集体参与民宿收益分红,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规模。同时,高山民宿发挥村级食堂和民宿餐厅一体化运营优势,打造本土化、精细化农家菜,让该村的乡村旅游更有吸引力。
“民宿项目集体资产以租赁方式引进第三方运营公司,集体经营公司参与餐厅运营,民宿项目按照约定支付村集体收益,可实现集体年收入20万元以上,有效补充了村干部待遇。”东门关村党总支书记李白平说。
“监督+考核”激勉“战斗力”
待遇有保障,管理要跟上。为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战斗力”,宣恩县积极探索村干部全职化管理制度,实行村干部履职纪实制度,完善村(社区)干部“岗位在村、重在服务、责在连心”机制,落实村民小组、网格包保责任,做到琐事不出小组(网格)、小事不出村(社区)。
同时,建立不称职村干部歇职制度,歇职期限3至6个月,歇职期间停发半个月基本薪酬,年度考核评议不得列为“优秀”,当年度不推荐参加事业单位、公务员招录考试,整改不力的延长歇职期限或按有关规定予以免职、启动罢免程序。
同时,宣恩县还细化村干部考核奖惩、问责问效、能力提升等制度,建立党员群众评议和组织考评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定期开展走访调研、谈心谈话、党性分析等活动,推进村(社区)干部县内“互挂互学”模式,常态化推进“异地跟班学习”制度,定期开展村(社区)“两委”干部履职情况分析研判,及时调整不胜任不履职干部,倒逼工作责任落实。
有为才有位,激励“千里马”竞相奔腾。宣恩县村干部待遇“三岗十八级”改革后,实干实绩与等级报酬挂钩,让村干部进有方向、干有标尺,工作态度从“要我干”到“我要干”转变,工作成效从“干了算”到“干得好”转变。全县累计投入村干部待遇保障资金4000余万元,村干部平均报酬提高30%左右,干部离职率从8.2%降到2.42%,村“两委”干部队伍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