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焦国斌 通讯员 段冉丽
“从10%降到1%,真了不起!”近日,在巴东县将军山农牧开发有限公司黑猪养殖基地,负责人穆世银一边记录黑母猪的生长情况,一边感慨黑猪产崽死亡率直线下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死亡率直线下降的背后,是巴东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生产发展股股长、畜牧科技特派员张鹏多年的技术对口精心帮扶。
“作为一名兽医师,专业强、技术好才是硬道理。”今年47岁的张鹏深知本领强才有话语权这个硬道理。从参加工作开始,他就立志努力积累专业知识,形成畜牧养殖生产、畜禽疫病防控、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技术规程和标准知识体系。
巴东县将军山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黑猪养殖和梨树种植为主的本地企业。2017年,张鹏来到该公司,提出了将山羊养殖转型为发展黑猪产业的新思路。在往后的一段时间里,张鹏每月到公司开展诊断、治疗、防疫等“保姆式”服务。
“当时公司面临破产,全靠张老师及时提供技术支撑,增强了我继续发展的信心。”公司董事长谭显猛回忆。
2018年,张鹏被正式派驻巴东县将军山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成为企业的科技特派员,并为生猪养殖场开展“猪伪狂犬疫苗(HB-98株)”疫苗净化试验。两年的净化试验工作,他成功将养殖场“猪伪狂犬病”野毒阳性率从2018年初的30%降低到现在的6%,仔猪死亡率从2018年的10%降低到现在的1%。
在张鹏的精心指导下,该公司的黑猪出栏率从2017年的零头出栏,到2021年的1500多头出栏,黑猪产业越做越大。
为推动企业深化产业链建设,2021年,张鹏为公司争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资金60多万元,通过建三级化粪池、田间储粪池等设施,以奖代补配备干湿分离机、吸粪车等设备,为该县信陵镇土店子村500亩梨园基地提供有机肥,实现了粪污综合化利用,让公司走上种养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今年下半年,恩施黑猪稳产保供保种项目全面投入生产,将为土店子村增加4000头商品黑猪。为提升黑猪产品附加值,张鹏又积极筹建巴东县畜禽产品研发中心,协助公司对接武汉轻工业大学和线上销售平台,开展黑猪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实现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双线驱动”,为巴东县生猪养殖转型升级发挥作用。
对口帮扶巴东县将军山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只是张鹏服务企业的一个缩影。为推进巴东县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他还积极推广生猪三元杂交等品种改良技术,指导乡镇完善生猪人工授精站建设,在全县新建标准化生猪人工授精站集中供精站2个,引进良种公猪78头,通过应用良种、良料、良化等实用科学养猪技术,提高生猪出栏率和猪肉品质。
为缓解养殖环保压力,张鹏还推广了异位发酵床养殖粪污处理模式。在传统发酵床养殖基础上进行改进,使得垫料不直接与生猪接触,粪便和尿液通过漏缝地板进入下层垫料或转移到舍外铺设垫料的发酵槽中,达到粪便尿液发酵分解和无害化处理的效果。目前,该技术已推广至李斌生猪养殖场、王大印生猪养殖场、楠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7个异位发酵床处理模式基地。
在防疫工作中,张鹏组织实施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6种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和月月补针工作,实现了应免畜禽常年免疫密度100%及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75%以上的重大动物防疫工作目标,为巴东县畜牧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作为“非洲猪瘟”防控专家组组长,张鹏主持并组织落实“非洲猪瘟”防控各项措施,执笔编写了应急处置工作方案、排查监测实施方案、“哨兵猪”投放监测工作方案、解除封锁的评估验收方案和评估报告,并组织培训乡镇畜牧技术人员和生猪养殖大户12期800人次,为全县“非洲猪瘟”防控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张鹏还编写了《畜禽生态养殖培训》教材,翻印《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指导手册》《生猪科学养殖实用技术手册》各1万多册。同时,坚持推广生猪“150”、山羊“1235”、牛“165”、蛋鸡“124”等标准化养殖模式,积极倡导标准化、适度规模化养殖,提高畜牧科学养殖技术含量。
近年来,张鹏先后荣获巴东县畜牧兽医局“先进工作者”、巴东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先进工作者”、湖北省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奉献岗位”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我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也将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民服务,把所知所学投入到畜牧科技推广工作中,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助力巴东县畜牧业的发展。”张鹏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