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付瑞勇 通讯员 王超 谭大锋
巴东县茶店子集镇巴野公路沿线,一家家“茶店牛肉”餐馆林立排布。
5月9日,食客慕名前来体验“茶店牛肉”。“老板,来份干锅牛肉。”“快进屋稍坐,马上就可以吃了。”老板高文英在厨房、包房两点一线来回小跑,上茶、端菜、添饭,忙得停不下来。
包房餐桌上,正中放着牛肉干锅、牛骨头炖萝卜汤锅,周围摆着榨广椒炒腊肉、炕洋芋等16碟土家特色菜。
“走,去茶店子吃牛肉!”如今,这是游客去茶店子的共同理由。
“茶店牛肉”的历史,要从北宋980年的一次偶遇说起。时任巴东县令的寇准巡游至茶店驿站歇脚,闻到一店家飘出阵阵肉香,派人打探得知是牛肉,寇准就到店里点了二两牛肉,吃完连赞“好牛肉”,并捉笔题字“茶店牛肉”。
茶店牛肉在时间长河里历久弥香,牛肉加工工艺延续至今,成为一张名扬四方的美食名片。
“茶店牛肉吃起来油而不腻、质嫩爽口,就是有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其不同在于10余次漂洗、过水工序及刀功、炒功,还在于要以上等牛肉为食材。”高文英口中的“上等牛肉”,指的是本地小黄牛。每天清早,高文英都会开车到周边养牛场挑选上好的“东南峡小黄牛”做食材。
在茶店子集镇50公里外的天保山村,“牛倌”邓绍南建起100头规模的“场床一体化”标准化养牛场,联合30余户养殖大户,分散养牛680头。
“一半进入牛肉餐馆成为新鲜食材,一半运往牛肉加工车间,成为牛肉系列产品的原材料。”邓绍南的企业与武汉轻工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建立校企研发中心,开发硒科学与功能性牛肉食品,注册“鄂西情”商标,推出休闲食品、酱牛肉、牛肉罐头3个系列16款单品,在线上线下销售联动,基地到餐桌、商超直供直销,挖掘、释放茶店牛肉产业链上每个节点的价值。
从卖鲜肉到卖牛肉系列产品,“解牛达人”邓绍南推开创客之门,“牛文章”越做越精彩:2021年,2条生产线加工鲜牛肉500吨,吸纳50余名当地群众务工,支付工资近200万元。
为让茶店牛肉产业链“牛”起来,茶店子镇响亮打出“茶店牛肉”特色品牌,成功注册“三峡茶店牛肉”集体商标,举办形式多样的“千人牛肉宴”,评选15家金牌牛肉店、经典牛肉店。同时,成立巴东茶店牛肉餐饮业协会,在统一标准和模式下抱团式、共享式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茶店子集镇上“茶店牛肉”餐馆已有40余家,带动近400人就业,茶店牛肉餐馆已开到州内兄弟县市乃至重庆、四川、湖南等省市。
从一片牛肉到一个产业链,“茶店牛肉”正辐射带动养殖、餐饮、加工等上下游产业企业300余家,创下3000万元的年产值,还揽下一块稳就业、助创业的“茶店牛肉”劳务品牌。
一头牛“牵”出一个产业,还“牵”来养殖、餐饮再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条。“茶店牛肉不只是一种美食,还衍生出宰牛解牛、烹制牛肉等一批工匠型师傅,用匠心传承、弘扬百年牛肉加工制作老工艺,吸纳更多群众融入‘牛’产业,让茶店牛肉既焕发巴东特产的光环,又擦亮就业创业这个劳务品牌。”巴东县人社局局长卢进曼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