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付瑞勇 通讯员 贾继武 段勇
打开巴东地图,沿渡河镇位于最北端,神农溪穿境而过,紧邻湖北神农架林区、重庆巫山县,属省级边贸“口子镇”,素有“小武汉”之称。
山水沿渡,风光竞秀。这个边陲“口子镇”接连揽下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明乡镇、全国卫生乡镇3张“国字号”名片,摘掉穷帽,拥抱小康。
近年来,沿渡河镇在党建引领思想破冰、发展突围的总指引下,无数“店小二”撑起实体企业脊梁,创业雁阵撬动产业板块经济,党员干部探路基层治理,打造“善治”新样板,“口子镇”又站在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新起点,炫出“明星乡镇”的好风光。
实体经济百花齐放
——政策温床育苗、营商环境助长 “店小二”跑活一盘棋
“一小时能发6000度电,比原功率提高10倍!”沿渡河镇龙池坪村潭口水电站,主机房里3台发电机组转个不停,副站长叶海洋站在一侧LC屏幕前,转速、电压、电流等指标适时显示,他称“装备硬核,产能过硬”。
叶海洋口中的“硬”字来自技改带来的逆势上扬。潭口水电站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满负荷运行30余年,发电机组老化,产能一年比一年低。2020年6月,该站投入1900余万元实施增效扩容改造项目,新上线总装机6000千瓦的智能化发电机组,操作由“手动”变“一键启动”,发电量、安全系数翻了倍。
机房、中控室高科技设备有序运转,站内树木葱茏、花坛点缀,一座花园式现代水电站藏身深山峡谷。“现在降雨量不多,枯水期发电量仍保持较高水平,机组不轻易跳闸,供电更有持续性了。”叶海洋认为,水电站能“老树发新芽”,是因为有巴东县水利局、沿渡河镇政府“店小二”金牌服务的浇灌、滋润。
“发电量增长30%,技改为水电站升级插上了翅膀。”虎牙河水电站的谭明清同样感叹,“店小二”奔跑技改一线,老电业焕发新活力。
沿渡河镇境内有大小河流14条、电站7座,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总基调下,沿渡河镇在前移端口、精准服务中找变量求增量,让电业这根脊梁挺立在绿色崛起路上。
去年,沿渡河镇干部用“‘优’无止境”的奔跑精神,搭建政策温床育好苗,创优营商环境助成长,拿到了“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个、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个、13个在建工程项目火力全开”的精彩成绩单。
实体企业百花齐放,经济大树枝繁叶茂。镇长刘珊介绍,全镇上下围着项目转、跟着企业走,将服务窗口搬到43个重点企业、27个重点项目一线,沟通零距离,解难面对面;走出去“敲门式”招商,请进来“保姆式”引资,为项目从纸上落到地上铺路、清障,用接地气的服务,让入驻企业告别“水土不服”,快速落地生根。
产业板块全线飘红
——筑暖巢引凤来、培沃土植新秀 先锋雁阵掘金致富田
4月的沿渡河镇泉口村,横铺在38道山梁上的3200亩茶梯,让绿色从山脚染遍半山腰,采茶工三五成群。山下河谷边,一栋标有“神农茶叶”字样的白色厂房内,机械轰鸣,茶香阵阵,一幅“山上种茶、山下制茶”的画面在泉口村铺展。
“明前茶加工完毕,抢鲜上市,销量比较可观,现在转向为周边农户代加工茶叶。”每天,巴东神泉茶叶公司加工线满负荷运转12小时以上,公司负责人刘俊站在全电式机器电子屏前设参数、输数字,揉、炒、烘等工序轻松搞定。
30年前,刘俊挑起货郎担,靠一根扁担、一双脚,干起茶叶买卖,后来承包村集体茶园、办个体茶厂、注册“神泉杯”茶叶商标,再到创办的合作社入选国家级示范社。去年,公司加工鲜叶14万公斤,产值达480万元,1800余茶农端稳“茶饭碗”。茶路虽曲折,却一路丰收,刘俊感慨:“离不开镇、村干部的支持,帮助建厂房、引生产线、打造基地,如今‘泉口精神’依旧在茶山放光芒。”
10公里外的石喊山村,年过五旬的吴发俊感觉眼前一幕恍然若梦:2000亩荒山变橘园,100余名农户流转土地领租金、50户农户入股拿股金、上万工人领薪金,抛荒的野岭上建起了“绿色银行”。吴发俊返乡哺农,投资1000余万元,带领乡亲用科技手段种橘,靠智慧工具管护,写下“橘子红了,日子甜了”的丰收故事。
在沿渡河镇的产业舞台上,茶叶、柑橘是主角,唱响精准扶贫小康歌、乡村振兴协作曲。沿江、临河分布的沿渡河镇,海拔从10多米到3000余米,农田惜“平”如金,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难以养活庄稼、糊饱肚子。沿渡河镇从特色产业破局,引进本土籍企业家、能人回乡投资创业,借助流转土地模式,集中连片打造规模、现代基地。
“握好产业发展接力棒,一棒接着一棒。”近年来,沿渡河镇构建起28家茶叶市场主体、3家柑橘产业市场主体、2家药材产业市场主体的创业先锋雁阵,引领群众打造4万亩茶叶、3万亩柑橘、2万亩药材的基地板块,在“茶满坡、果满园、药满山”产业版图中,掘金绿色富矿,释放致富能量。
基层治理星火燎原
——线上线下联动、干部群众齐动 共建共治打造幸福家园
“住这儿真是越来越舒服了,有点小城镇的味道!”近日,沿渡河镇罗溪坝社区居民在朋友圈、抖音晒出“小确幸”:18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建成,一条140米长的快速通道连接老集镇和易迁安置小区,1.5公里的集镇街道成了柏油路……
“小确幸”藏着大民生、连着大幸福。罗溪坝社区穿好党建“红线”,下足基层治理“绣花”功夫,从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出发,践行干部、群众线上互动、线下齐动的“214”民主管理模式(“2”即线上线下两公开,“1”即每年召开一次民主管理大会,“4”即建立民主理财、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4项制度),巧念“防、控、化、调、融、发”社区治理“六字经”解开居民千千结,每年办好“8件实事”,把6家扶贫工厂、6家农副产品加工厂建到社区楼栋,打造“楼上居民、楼下上班”幸福生活圈。
去年3月,罗溪坝社区收到司法部、民政部授予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金牌。4年前,罗溪坝经历了由村到社区的“村改居”变迁,1500余名易迁群众入住,从分散村落聚居到一个小区、一栋楼,矛盾一下子扎堆。
群众有呼,干部必应!沿渡河镇组织委员侯江华介绍,罗溪坝社区通过干部、党员定岗定责,让干事创业有一把尺子;营造互帮互助的小区“家”文化,引导易迁群众完成从农民到居民的身份转变、身心融合;引企入巢、盘活“三资”,端稳居民饭碗、筑牢社区“家底”,用就业创收之手托起社区治理根基。
目前,三峡大学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乡村振兴罗溪坝研究基地”,正继续研究和丰富延伸“罗溪工作法”,深耕这块基层治理“试验田”,结出更多“创新果”。在罗溪坝社区治理星火燎原下,全镇39个村(社区)“书记论坛”、集体经济破壳行动、清廉村居创建活动等开展得有声有色,将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到乡村“善治”中,破解基层治理密码。
“沿渡河镇将持续打开解放思想的‘窗口’,找准产业升级、基层治理的突破口,打好柑橘、药材梯级产业布局的绿色牌,把弘扬、传承‘泉口精神’转化为实践动力,用‘一红一绿’的底色擦亮小城镇,打造三峡库区‘后花园’,拥抱‘口子镇’的小康新转折。”镇党委书记贾旺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