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见习记者 谭卓瑶
村里的党员、致富能手和企业负责人一起查看药材基地。 (资料图)
村民在合作社务工。 (资料图)
党建兴则发展兴,党建强则经济强。
利川市团堡镇黄泥坡村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主动对接企业,切实将党建引领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凝聚多方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盘活资源,点燃产业“新引擎”
“黄泥坡土地多,我们把老百姓的土地流转过来,引进市场主体,规模化发展,效益更好。”黄泥坡村支部书记冉平说。黄泥坡村离利川城区只有15公里,产业丰富,药材、蔬菜、水果产业“遍地开花”。村里引进市场主体后,进行统一规划,以“现代农业+”为主题,打造集农、旅、文、商、体融合的现代综合农业产业观光园,点燃产业发展“新引擎”。
盘活土地资源,实现要素集约、产业聚集。通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入户走访,为老百姓讲解土地流转的政策和发展产业的好处,村民纷纷加入土地流转的“大队伍”,全村共流转土地2200亩。
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湖北鄂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黄精、前胡、白及等药材1500余亩;引进徐昌农业有限公司,发展辣椒、黄瓜等蔬菜400余亩;引进硒珠葡萄专业合作社、春燕火龙果专业合作社,发展葡萄、火龙果等水果200余亩;引进利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30余亩青蛙养殖基地。
据硒珠葡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村里的水果主要销往恩施、重庆等地。由于区位条件便利,春夏来采摘葡萄、草莓的人很多,每年实现收入200万元。
强化引领,注入振兴“新动能”
引进了市场主体,配套服务要跟上。黄泥坡村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按照“党建+合作社+蔬菜产业”和“党建+合作社+药材产业”模式,建立党员联系合作社机制,为企业解难题、破瓶颈、促发展。
村“两委”班子成员走在前列,对接任务量最大的企业。同时,组织能力强的党员积极对接合作社。
党员刘召军是黄泥坡村的一名民宿经营者,也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他负责对接湖北鄂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入驻前面临土地租赁纠纷问题,村支书冉平、纪检委员冉瑞皆和刘召军一起,加班加点跑组入户,有时候连饭都来不及吃、水来不及喝,给村民讲政策、解疑惑,调解矛盾,最终流转了1500亩土地给该公司发展药材。
“村民很信任我,我跟他们讲‘致富经’。思想工作做通了,土地租赁也就好办了。”刘召军认为,作为一名党员,要为企业落地解决难题,在企业入驻后也有义务服务好企业。
“鄂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原来在外地发展,对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了解得不多。遇到技术问题时,我们积极联系本地的‘土专家’为他们解决难题,让他们在黄泥坡村安心发展。”刘召军说。
联农带农,走出致富“新路径”
产业连成片,乡村变田园。如今的黄泥坡村春色满园,桃花开得正艳,前来采摘草莓的人络绎不绝。
硒珠葡萄专业合作社内,村民正在大棚内除草。郭旨权是其中一员,之前种植蔬菜,但收益欠佳,后来积极响应村里号召,流转10亩土地给合作社,然后来到合作社务工。
“土地租赁一年有3000元左右收入,平时在这里做除草、搭大棚等工作,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在合作社上班,我觉得比较轻松,同时还离家比较近。”郭旨权笑着说。
像郭旨权一样,既流转土地又前来务工的,该合作社就有60多人。“全村土地流转共涉及280户,平均每户每年至少增收1万元。”冉平介绍道。
为实现产业更快发展,黄泥坡村还和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签订了实践基地协议,由学校对产业发展进行技术指导和科技支撑。
“接下来,我们还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于农业产业基础,促进农、文、旅等产业融合,直击产业发展中的痛点、堵点、难点,为企业做好服务,实现产业发展、村民共富的目标。”冉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