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东方科技网 综合 >

鹤峰铁炉:白族水乡诗画中

恩施日报 | 2022-04-20 10:39:43

民族文化进校园。

通讯员 洪 叶 全媒体记者 蒋杨艳

鹤峰县铁炉白族乡位于该县西南角,白族、苗族、回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85%以上,是湖北省唯一的白族乡。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铁炉白族乡立足资源优势做好民俗文章,大力实施生态富民和文旅融合战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富民的发展新路。

奏响生态优先新华章

铁炉集镇依格子河而建,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气温回升,集镇沿河路两旁的香樟树和红叶石楠吐出新绿。闲暇时,附近居民相互邀约,一道沿河赏春、散步。

为提升水乡颜值,3月28日,该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清一改”行动,组织乡直单位党员干部、志愿者、环卫工人等近百人对集镇进行全面清理。

“铁炉是我们的家,良好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开展环境整治同时,党员干部、志愿者向群众宣传普及环保知识。

在党员干部、志愿者带领下,部分居民自发参与清扫。大家齐心协力,清理街道和河道垃圾,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五清一改’是一项长期性工程,要常抓不懈,建设宜居宜游乡镇。”铁炉白族乡村镇中心负责人说。

近年来,铁炉白族乡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观光采摘与庭院经济,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实施“山长制”,全乡森林覆盖率和林地绿化率稳步提高。全乡11个行政村相继荣获“湖北省级生态村”称号,“省级生态村”创建成功率92%。铁炉村、细杉村获湖北省“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称号,细杉村、铁炉村、犀牛村被鹤峰县委、县政府评选为“最美乡村”。

唱响乡村振兴好声音

近年来,铁炉白族乡紧紧围绕“山上全域有机、山中野生山货、山下特色水果”的产业布局,培育市场主体,注重产业提质增效,奏响乡村振兴主旋律。

眼下,铁炉白族乡1.8万多亩有机茶园迎来全面采摘期。不少茶农挎着背篓,在茶树间来回穿梭,忙着采春茶。

铁炉白族乡渔山村六组茶农钟为胜家种了4亩多有机茶。趁天气晴好,他请了不少工人帮忙采摘。

“今天有10多个工人帮我采茶,一天可以采200公斤左右,现在的春茶60元/公斤。”钟为胜说。

茶叶是铁炉白族乡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年以来,该乡带领群众走全域有机之路,做大做强有机茶产业,引进鹤峰红辉茶业有限公司,开展有机茶转换培训,让群众荷包鼓起来。

铁炉白族乡也是湘鄂边有名的水果之乡,有近6000亩优质无公害水果基地,主产椪柑、丑柑、玉环柚等,年产鲜果5500余吨。

3月17日,鹤峰县委编办、县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展“主播助农”活动,帮助该乡硒农汇农业专业合作社销售丑柑。当月下旬,基地丑柑被抢购一空。

“50多亩丑柑全部卖空,售价10元/公斤,总收入25万余元。”硒农汇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功胜说,现在都还有人打电话订购。

除无公害水果基地外,该乡还改造老旧茶园1500亩、稳定有机茶基地1.8万亩、可采摘箬叶1.8万亩,发展有机茶基地1.8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5748亩,全乡茶叶、水果年产值分别达1.18亿元、4500万元。

弹出民族团结进步协奏曲

铁炉白族乡白族源于云南大理古南昭国。白族人来铁炉之后,与当地人共同劳动、生活、通婚,和睦相处,互相融合,逐渐遍布铁炉各地,形成独特的白族地域文化。

走进铁炉白族乡,一幅幅彩色墙体画映入眼帘。“文化墙分为16个部分,主要反映白族歌舞、服饰等传统文化,还包含铁炉白族乡历史沿革情况。”该乡副乡长王强介绍。

在铁炉白族乡,白族元素随处可见。舞蹈“霸王鞭”是该乡一道靓丽风景。铁炉白族乡民族中学校园里,每当课间操铃声一响,300多名学生每人手持一条长约70公分的“霸王鞭”,排好队来到操场上。歌谣响起时,大家纷纷“起舞”。

“大课间活动既能丰富学生课间生活,又能充分展现白族人民的美和情。今后,我还会带领学生学习更多民族舞蹈。”该校舞蹈老师杨雪说。

为保持地域特色和传统乡土风情,该乡积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投资583万元,开展8个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带动农户自发实施白族民居改造工程。细杉、铁炉、三旺等村已按白族建筑风格改造民房近500栋。

目前,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徐家寨子一期改造接近尾声。项目完工后,一条独具特色的民俗体验长廊将亮相。

该乡充分挖掘村落历史文化资源,将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工作重点,传承九子鞭、杖鼓舞、围鼓、唢呐等民族歌舞及皮影、渔鼓、傩戏等民间艺术。同时,组织民间艺人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校园课堂、电商直播平台等进行展演,让民族文化根植群众心中。

关键词: 铁炉白族乡 党员干部 保护项目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