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梅珂 通讯员 张洪刚 杨进
“吃好了,还要回去上班,先走啦!”4月7日中午,来凤县旧司镇小河村十四组村民杨天清家,兄弟姐妹们在饭后陆续道别,沿着屋后的公路驾车离开。
杨天清目送车辆走远,感慨地说:“2019年,我才第一次看到车开到家门口,亲友相聚,才没那么难了。”
小河村,因上世纪50年代新峡水库蓄水淹没道路,不仅分割了村民小组,更将村子“封印”成“孤岛”。后来水库成为饮用水源地,各种禁令进一步限制了村里产业发展。人均耕地不足0.3亩,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2017年,州气象局、恩施监狱两家帮扶单位人员第一次来到小河村,面对这些数据,沉默良久。
“现在,可以自己‘造血’了!”州气象局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边说一边从公路边跳上田埂。满眼青绿间,一片片银白在阳光下闪着光。“这是今年新开垦的藤茶田,用了全覆膜技术,不用除草,省了不少人力成本。”
当年,驻村工作队经过考察走访,决定重新利用荒废的耕地,带领村民发展藤茶产业。如今,全村共发展150多亩藤茶基地,并不断改进技术增加产量,去年,实现增收4万多元。加上土蜂蜜和光伏发电,去年村集体收入超13万元。
“老杨,在挖藕啊?”在十五组一片水田中,56岁的村民杨顺安循声抬头,一边清洗莲藕表面的淤泥,一边回应:“听声音就晓得你们来了!”
有着一手精湛木工手艺的杨顺安,前些年突发眼疾,视力逐渐下降,妻子又被确诊患子宫癌,女儿尚在上学……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一家人喘不过气。
驻村工作队通过精准扶贫政策为他家修缮房屋,争取教育资助、医疗救助等优惠政策,解决燃眉之急,又帮助他发展产业。如今,他种植莲藕,养鸡、养鸭、养蜂,还有保洁公益岗和藤茶合作社务工,家里人均收入超过一万元。“女儿也毕业工作了,日子好多啦!”杨顺安开心地说。
“我要不是年纪大了,早就去种藤茶了。”84岁的村民严新成看着家里一亩地都种上藤茶,发了新芽,别提多高兴:“现在路也通了,路灯把家门口照得亮堂堂的,儿女过年都开车回来了!”
近年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全村新建公路12公里,硬化公路13公里,建起人行桥一座、蓄水池13口,实施危房改造49户,易地搬迁73户287人。
“我又回小河村去了。”4月8日中午,大坝村官塘坳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77岁的张朝桂回家比平时晚了些。他停好摩托车,笑呵呵地对正在绣花的老伴说:“今天选个新干部,是村里人看着长大的娃儿,如今要给我们带幸福来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