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现场查看地灾设备工作情况。
(全媒体记者 曾维明 摄)
宣恩县椒园镇三河沟村滑坡现场航拍图。
(资料图片)
全媒体记者 曾维明 通讯员 宋小英 黄世楚
恩施山多,地质复杂。
临近汛期,2000多名巡查员奔走在我州3029个地灾监测点上。同时,专业监测地灾的数据传向平台,“四位一体”抵御自然灾害的防线正在构建。
与2020年相比,2021年我州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大幅下降。
近年来,我州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不断探索,总结出“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经验,全州地灾防治工作“人防”基础进一步夯实。同时,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开展,尤其是专业监测预警建设,大大提升了我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技防”水平。
成功预警
——有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月25日,已经在2公里外的安置点临时避险安置的牟建平回到老屋。
去年2月2日,恩施市龙凤镇大转拐村318国道内斜坡上出现裂缝并变形加剧,威胁坡下牟建平等3户15人安全。“山体滑下来,把我们的房子砸了,幸亏地质监测员和村委会提前通知我们撤离,否则我们就掩埋在里面了。”牟建平说。
“我们‘群测群防’随时监测着滑坡体的情况。我和村委会的干部及时通知15人撤离避险。”监测员牟华军介绍,村委会、国土所和恩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同时收到信息,赶赴现场。
对于宣恩县椒园镇三河沟村刘家坡的刘德尧来说,7个月前的经历记忆犹新。
去年7月17日23时27分,椒园镇三河沟村五组刘家坡自动化监测点触发红色预警。“喇叭一响,我们立马撤出老屋,撤离时间不到3分钟。”刘德尧回忆。
当滑坡体水平位移变形量达到5856.8毫米,触发了红色警报,喇叭发出报警。与此同时,红色警报短信发送到责任人、管理员、专管员、协管员的手机里,专业人员迅速赶赴现场研判。这是一起专业监测预警成功预报的典型案例。
2021年全州监测预警及时,成功避让6起地质灾害,紧急转移38户162人,避免伤亡24人,避免经济损失210万元,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副省长赵海山评价恩施州地灾防治工作,认为恩施州在地灾防治工作监测预警中,注重传统手段和技术创新有效结合,“群防”基础做得扎实,“人防”有自己独到做法,“人防+技防”做了很多有益探索,也取得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全省总结和推广。
这些做法,将防灾责任由被动向主动转变,防灾主体由单一向协同转变,防灾信息由分散向综合转变,防灾效果由及时向实时转变,实现了2021年地灾防治工作平稳有序、成效显著。
综合防治
——构建防灾体系防线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不少挑战,任务艰巨。
2021年,我州先后三次组织召开全州地质灾害防治会议,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开展汛前汛中隐患排查。汛前,全州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针对“四位一体”地质灾害数据库内隐患点、在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及专业监测点等开展全覆盖排查,派出专业技术人员4950人次,排查灾害点3029个,对存在隐患的80余处灾害点提出地质勘查、专业监测、综合治理等防治建议,落实防范措施。
推进灾后重建和项目建设工作,消除地灾隐患。我州争取资金对188处小型地灾隐患进行治理,对受威胁的627人进行避让搬迁,对295处地灾隐患点进行专业监测。
夯实地质灾害“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工作,强化监测预警。全面了解和熟悉辖区内雨情、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危害情况,熟悉地质灾害防治预案,及时更新数据,完成了“两卡”发放等地灾防治日常工作。针对地质灾害点充分利用“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工作成果,将责任人、管理员、专管员、协管员明确到人,严格落实汛期“三查”和雨期“三查”制度。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宣传培训,实现全民防灾。全州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开展了多种形式宣传,在突发地质灾害较多和易发地区的集镇、村(居)委会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系列宣传和培训活动。
加强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演练工作,进一步提高基层所对防灾避险及群测群防的管理能力和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预防能力。
全力以赴
——抓实抓细各项防灾措施
受我州复杂地形地质条件、特殊气候条件、人为活动影响,我州地灾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地灾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如何打好这一仗?我州全力以赴,抓实抓细各项防灾措施:
——抓关键环节。我州组织开展拉网式巡查排查,全面核查隐患点。深入推进“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工作,确保“群测群防”人员和专业监测人员全部到岗到位。充分利用专业技术队伍力量,推进群专结合。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提高专业监测比重,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严格值班值守,充分利用短信、网络、广播等平台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威胁群众。
——抓地灾管控,严防人为诱发地质灾害。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加强对农村宅基地建房选址的引导,加强对山区建房切坡、修路切坡、库区、旅游景区、铁路公路、水利等重大工程周边和学校、医院、集镇等人员聚集区诱发地质灾害的管控措施,发现隐患及时与有关部门共享信息,协同防范,落实责任,确保安全。
——抓宣传演练。各地在汛期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持续深入开展识灾防灾、预警预报、避险自救等知识技能宣传教育、防灾演练,保证群众关键时刻撤得出。对党员干部进行地质灾害防范培训,切实提升干部队伍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水平。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工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
——抓抢险救援。各地整合应急抢险救援力量,准备好人员、物质、装备、设备,保持临战状态,确保一旦发生灾(险)情,立即启动预案,科学组织救援,帮助群众解决灾后实际困难、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