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东方科技网 要闻 >

科学的基础研究同发明的专利申请0每日看点

中国科技新闻网 | 2022-11-09 16:05:32

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大学里最真实、最特殊的一点是强调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考虑一项学术研究时,追求的不只是判断它明天的影响、下一周、下一月或下一年的影响,我们追求的是从长远来看,为最终能产生最大影响的知识做贡献”(和弦主编:《名人演讲在北大》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7页)。

不仅如此,“美国所授予的主要专利中大约有75%,从很重要的方面来讲,是从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中获得灵感的”(同上第28页)。无独有偶,改革开放实施专利法的中国专利申请亦起源于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资料图)

发明是自然人的创造活动,专利更多的则是企业法人的运作。美国专利律师认为,专利是有身份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发明创造是专利的源泉,发明人以发明创造作为动力和目标,企业特别是其投资者更关注如何将发明转化为专利借此赢利。

各国专利法明确地把科学发现排除于授予专利之列。诺奖的理化医学更多是科学发现。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3位物理学家成为物理奖得主。他们的工作成果表明,自然界比爱因斯坦敢想象的还要怪异。他们各自独立工作旨在探索量子力学的基础原理,即支配亚原子世界行为的怪诞法则。50年的实验,他们证实了一种效应的现实性,爱因斯坦曾不屑地将这种效应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今天,物理学家称为‘量子纠缠’”。

追根溯源,“量子力学兴起于20世纪头几十年称为‘第二次科学革命’,科学家试图弄清原子的内部生存状态。尽管爱因斯坦是量子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但他拒绝接受量子力学。他说:‘上帝不与宇宙玩骰子游戏’。这成了一场有关现实性的哲学论战,直到1964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理论物理学家贝尔说明了——但并未实施——一项可检测爱因斯坦和量子力学哪个正确的实验”。

再接再厉,“1972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克劳泽进行了贝尔提出的量子纠缠测量实验。‘纠缠’似乎确有其事”(以上均摘引自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0月4日恩格尔布雷克特等合写文章“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致力于研究量子怪异性的科学家”王超译)。

在法律学者看来,科学是可以重复验证的方法,一家之说则是学说而非科学,科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科学是理论和方法,技术是工艺和手段,科学讲创新和技术讲革新。

现存已知,从未知到应用;依据原理,创造从无到有。发现是既存的规律,发明是人造的物件。凡是阳光下的人造物就可以授予专利,阳光应是代表进步而非反人类的附加条件,举例来说,赌具的发明就不给予专利。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援引钱伟长的话说,力学好比是中草药里的甘草,大都离不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员的相关解读是,甘草是中药的“和事佬”“清道夫”,既能融合各种药物发力,又能清除其毒素。

(马秀山2022年11月4日)

相关链接: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正如爱因斯坦曾经指出的:“全部科学不过是日常思考的精练而已”(《经济学原理》[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北京(上册)第一版第19页)。

关键词: 爱因斯坦 量子力学 量子纠缠 发明创造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