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东方科技网 要闻 >

【播资讯】印遇龙院士:用中药材喂猪,可以提高瘦肉率,改善猪肉品质

中国科技新闻网 | 2022-06-17 08:53:20

印遇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动物营养学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畜牧学博士生导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印遇龙长期从事“生猪生态养殖营养调控”的研究,围绕国家生猪生态养殖、绿色发展等重大需求,聚集高品质、低残留、低排放的生猪生态养殖技术体系。在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医药代替抗生素养殖生猪

2019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第194号公告,明确提出退出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也就是说禁止使用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印遇龙说,抗生素的滥用会产生灾难性的结果。比如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甚至导致出现超级细菌。所以当前迫切需要一种新材料来替代抗生素支持可持续的生猪养殖。

中医药作为我国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尤其农民的创收非常有意义。所以,中医药农业理论也可以孕育农业发展。

印遇龙说,用中药及其提取物来代替抗生素是可行的,因为在抗生素出现之前,我国医者都是使用中草药来治疗人和牲畜的疾病。他还说,用中药材喂猪,可以提高它的瘦肉率,改善猪肉的品质。中药材对猪的健康养殖效果非常明显。并称,中医药对非洲猪瘟也有帮助作用,经过研究发现,用抗猪瘟复方之前猪瘟的抗体是阳性,治疗是25%,用了抗猪瘟复方以后,基本就没有死亡了。

近年来,中药材种植成了农村地区的“致富链”,带动农民自食其力走上致富路。因此,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是助农增收的可行途径。印遇龙表示,“中药材是天然产物,也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且中医药应用于农业生产,还可以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他认为,中医药农业可以拓展到经济社会产业链。发展中医药农业,是一个以健康为抓手,融合城乡、连接发达地区消费者和欠发达地区生态者的新的产业群体。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猪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从甲骨文字“家”字的刻画上来看,“豕”字就是一只猪,“家”就是一个房子里有一头猪,可以说“无猪不成家”。同时,猪肉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食品,一年至少要吃掉6亿头猪。近几年,我国生猪种质资源保护问题备受关注。印遇龙认为,中国本土猪种质资源保护和进一步选育是当代人的重要使命。他说,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生猪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完成了从“引进吸收、改良提升”向“自主选育、创新追赶”的转变,步入了自主创新的新时期。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建成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印遇龙表示,要想完成这一目标,需要着力解决生猪种业发展的短板问题。他认为,目前制约我国生猪品种改良的主要因素有三点,一是育种主体不强,企业育种积极性不高;二是我国地方猪品种资源特性缺乏系统研究;三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尚不能满足现代生猪种业发展的需求。

对此,印遇龙建议,要加强育种新技术应用和育种效率的提升;开展种猪主要性状形成机制等基础研究,发掘优异基因资源;研制并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量、低成本表型及基因型鉴定平台;突破基因编辑育种等原创性技术。完善种猪商业化育种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生猪种业自主育种能力,引领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中国有76个地方猪品种,占世界猪品种总数的34%。印遇龙说,“中国种质优良的地方猪,是保障优质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开展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优化利用,形势紧迫、意义重大。”

印遇龙被外界亲切的称为“养猪院士”,他带领团队采用遗传基因育种的技术,培育出新优良品种,让优质生猪生长更快,并保持原有的风味和品质。并希望通过努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印遇龙院士和研究团队在一起

相关链接:

印遇龙院士简介

印遇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智库首批入库专家兼审核委员会委员,动物营养学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畜牧学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生猪生态养殖营养调控”的研究,围绕国家生猪生态养殖、绿色发展等重大需求,聚集高品质、低残留、低排放的生猪生态养殖技术体系,开展长期系统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创制和转化应用。在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湖南省自然科学奖。发表SCI论文85篇,总被引40343次,主编专著3部、参编11部。

关键词: 基础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 大幅提升 中国科学院

相关推荐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