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东方科技网 健康 >

四海无闲田 盐碱地上话丰年—庆云县整治“三类地”,创办合作社,让好地流向好主体-环球时讯

中国网 | 2022-12-13 16:09:25


(资料图片)

这个秋天,庆云县严务乡“希望的田野”党建共同体3000亩盐碱地连片水稻喜获丰收,亩产超过1500斤。单屯村村民谷和勇说,盐碱地有这样好的收成,多亏了“三类地”的开发利用。

图为:运粮车等在田间地头,收获后直接装运

今年,庆云县在德州市率先启动全县域农业“三类地”(农用地、闲散废弃地、“飞地”)开发利用,以村为单位,开展小田并大田、撂荒地整治,优化配置土地、农业生产资料,精准落地现代农业产业项目。

在庆云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尹俊和看来,这是发轫于沃土的一次农业革新,它的精髓要义,就是打造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让“好地”流向“好主体”。

“在庆云县严务乡、徐园子乡、崔口镇,盐碱地集中连片分布,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涉及村庄、农户较多,家庭经营的地块面积偏小。”尹俊和说,之前,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庆云县鼓励村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进行适度规模经营,降低成本,但因村小、地散,效果不佳,“以严务乡单屯村为例,周边3000亩土地,其间排碱沟渠竟有800余条,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为了打破僵局,今年庆云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示范创建专项行动,打破各村行政壁垒,整合农村各类资源要素,培育农村优势特色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抱团取暖”。

严务乡抓住机会,推动小武村、单屯村、姜屯村等6个行政村组建“希望的田野”党建共同体,整合1.2万亩土地,将其中连片的3000亩盐碱地托管给河谷舜田现代农业庆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谷舜田公司)进行规模经营,采取“共同体联合党委+村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保底收益+盈余分红”机制。

图为:3000亩水稻丰收场景

“今年水稻能够丰产,关键在于我们采用了先进的‘农田管道排碱灌溉技术’,在地下1.2米处埋设吸水管,使土壤里的盐碱水渗入吸水管,利用连通器原理汇集到集水管,再经防渗沟排走,实现排盐排碱、旱地变水田。”河谷舜田公司总经理杨强说,用暗排代替明排,减少渠道占地,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实现节地率20%;用微咸水精准灌溉,通过管道水循环再利用,节约淡水资源,实现节水率30%。

庆云县“三类地”开发利用从标准设计开始,就体现了新意。与以往土地流转不同,庆云县结合各地耕地类型和产业实际,设计了盘活闲散地、搞活农用地、做活“飞地”三类做法。依据这三种类型,各党建共同体面向种粮大户、粮食种植合作社、现代农业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招商。有意向的经营主体,只需根据项目定位等寻找合适地块,与党建共同体签订合同即可开展标准化种植。

“好地”流向“好主体”,解决了“谁来种地”“种什么”的问题。“庆云县的‘三类地’开发利用扩大了种植规模、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种粮大户和农业企业的积极性。”尹俊和说。

如今,庆云县越来越多的村加入到开发试点行列中。庆云县东辛店镇后邓村、姚家村、前邓村等8个村庄组成“辛相聚”党建共同体的3000亩农用地,由山东海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承包。公司负责人蒲立宏信心满满地说,承包后,企业将加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的农技指导服务,着重解决农户种植产中、产后诸多后顾之忧,建立与群众和集体经济利益共同体。

截至目前,庆云县52个农村区域党建共同体,借助“三类地”开发利用,均发展了特色产业,涵盖水稻、蔬菜等多个农业领域,涉及面积12万亩。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