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近一次(2012年-2015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约2.45亿,相当于10个人中就有3个人患病。高血压患病人群广,对人体诸多器官都会造成损害,然而不少人虽然知晓高血压,但仍存在诸多误区。为此,我们来看看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心血管科主任、主任医师许迪教授教授怎么说。
1、哪些人群易患高血压?
据统计,男性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女性,但是女性更年期后高血压发病率会有明显的上升。
除此之外,家族遗传、情绪紧张、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引发高血压的主要因素。高血压的发病跟年龄也有明确关系,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会越来越高。但是许迪提醒,并非只有老年人才是高血压疾病高危人群,18岁—35岁人群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情绪经常高度紧张,也是高血压青睐的对象。另外,缺乏运动、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健康也是造成这个年龄段人群高血压高发的重要原因。
2、没症状不等于没危害!
在高血压患者中,知道自己疾病状况的不足一半,能进行治疗并有效控制病情的就更低了。这和高血压早期症状不明显有一定的关系,很多患者认为没症状就是没有危害,不用治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高血压对我们的脑、心脏、肾脏、眼睛等全身重要器官都会造成损伤,如果长期控制不好血压,很有可能会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疾病,随时危及生命。
3、血压超过120/80mmHg就应该引起重视!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测量,高压≥140mmHg或低压≥90mmHg时即可确诊为高血压。不过许迪提醒,正常人理想血压值应该是120/80mmHg,如果高于这个数值,哪怕没有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也应该引起重视,对自己的血压状况保持关注。
而对于已经确诊的高血压患者来说,不同身体状况,血压控制要求也有所不同。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但是对于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重要脏器损伤的患者来说,血压控制要求更严格,要求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而对于一些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标准可以适当放宽一点,尽量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因为老年人血压太低可能会引起脑部供血不足。
4、高血压的治疗不仅仅是吃药!
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得了高血压只要坚持服药就可以了,这种观念是片面的。高血压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吸烟、酗酒、肥胖、高钠低钾饮食、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因此改掉这些引起血压异常的不良生活习惯对于血压的控制也很重要。
除此之外,高血压患者日常还要对自己的血压进行监测,定期复诊,有必要时对用药进行调整。只有同时做好这三点,才能长期平稳控制血压。
5、哪些人群需要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除了诊室测压,日常家庭测压,还有一种高血压监测方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帮助确诊高血压,尤其对可能患有“白大衣高血压”的人群来说,能更好的反映其真实的血压情况,辅助确诊。
另外,对于已经确诊的高血压患者来说,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还可以提示出患者一天中什么时候血压值相对较高,比便于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对药物种类和服药时间进行调整,帮助稳定病情。(孙苏静)